首页

一日一佛语[24句] (被压得双眼迸出一样的危险…)

2024-03-25 15:11

1、好比很多人看到蛇时,下意识就想置它于死地,这是因为怕被蛇咬。然而蛇与它的同类相处时,一向相安无事,为什么遇到人时却凶性大发呢?原因也是同样的——怕被人打死啊!

2、我们每个人心上负担岂止一块石头呢?金钱。名位。爱情。生活。职位。权利……这些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了,还有那是非。得失。荣辱。苦乐等,更是奇重无比。

3、有时候,感觉人生就象是一本书,一本难以读懂的书。初读没有感觉,再读有点苦涩,读三遍则读出了香浓。反复读,才发现,人生原来酸甜苦辣百味俱全,经历多了,自然就品出味道来了,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味道,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意义!

4、若有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则不能人。是故汝等,常当摄念在心。若失念者,则失诸功德。若念力坚强,虽人五欲贼中,不为所害,譬如着铠入阵,则无所畏。《佛遗教经》

5、土豆可以煮。烧。蒸。炒。炸,可以切丝。切条。切块。和泥;吃法尽管不一样,吃的都是土豆。祖师一味的教法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字,不论怎样闻信称念,都必得往生。

6、抱着功利主义的思想去学佛法,动机不正,因地不真,虚伪的因,必得幻灭的果。无论做何事,最要紧的是动机,所谓因正果圆,如果因地不真,便会果遭报业。

一日一佛语

一日一佛语

7、息口不言,冥合于理,口为禅门。摄眼分别,混合无异,眼为禅门。耳所闻声,了知虚妄,毕竟寂灭,犹如聋人,耳为禅门。乃至身。意,亦复如是。善男子,摄诸尘劳,入不二门,旷彻清虚,湛然凝定。(五代)延寿《宗镜录》卷九十五

8、孔子一生一世研究道理,宇宙。人生的真理无不用心研究,但是他自叹穷一生之力,还是很难深入道理的“所以然”。体会道理的真粹。因此他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!”意思是早上若能听到一句真理,深加体悟,并且心与理合一,即使晚上死了也不遗憾。

9、(佛心禅语)问:“云何为空?若道有空,还同质碍,若说无空,即何所皈依?”答:“只为未见性,是以说空;若见本性,空亦不有。如此见者,是名皈依。”——《神会语录》

10、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,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。须菩提,有所得。无所得平等,是名无所得。无所得,即是得,以是得,无所得。《摩诃般若经》卷二十三,三慧品

11、古人说: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而致远。”

12、一个心怀天下。气度恢弘的人是不可能只成就小事业的,他必定成为人上之人。而一个做事谨小慎微,瞻前顾后的人,也决定了他成就不了大业,只能守着方寸基业过活而已。

一日一佛语

一日一佛语

13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,有所成就,有所收获。什么是最大的收获呢?要能满足,你不满足,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狱;假如你满足,地狱也如天堂,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。

14、终身教育:学习是一生的事,所谓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要永续学习。学习最重要的是——学习服务,学习奉献,学习利人,学习尊重异己,学习共生和谐。

15、禅悟,以法眼看透凡尘,我悟,做事要信自己。禅悟,可以渡一切凡尘,我悟,可以激励自己。为自己定一个方向,一直走下去。总有那么一天,你会很自信。

16、当你认识一个人时,将来他会成为你的亲人还是仇人,取决于你怎么对待;当你遇到一件事时,将来它会给你带来利益还是造成麻烦,取决于你怎么处理;当你得到一件物品时,将来它会给你带来幸福还是痛苦,取决于你怎么使用。

17、(佛语禅心)人生在世,应该活得坦然。安宁。但人有时候却因为在相互交往中争口舌之胜,逞一时之勇,好勇斗狠,结果招来了祸患,甚至丢掉了性命。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时时记住与人为善。待人以爱心的道理。我们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,换得大家的平安和幸福,不是很好吗?

18、世上的道理都是一生万。万化一,只要抓住一个最本质的东西,以之观察万事,无不相合;观察万千现象,最后看清了,理出头绪了,无非是一个最本质的东西。抓住了吃饭的本质,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,无不灵验。

一日一佛语

一日一佛语

19、唯有罪福业,若人已

20、是啊!任何不幸事件。不理想的境遇,给你造成的伤害都是暂时的,总有痊愈的那一天。如果你长期感到痛苦,那是你的自我伤害造成的;如果你的心无法摆脱过去,那是你的自我囚禁造成的。

21、(佛心禅语)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,人的素质和修养正在不断提高。大家都知道在大事上讲原则。小事上讲风格,但要做到唾面自干,有如此境界和修养的人恐怕不多。

22、世界上不明理的人,他想多得钱财用来布施,得到福德,于是以做生意为职业,经营之时做了许多不道德和违法的事,这样做虽暂时也能赚来些钱,但所得到的利益补偿不了害人的祸业。这样的人,将来还要坠入地狱,就像《百喻经医治脊偻喻》中的病人,被压得双眼迸出一样的危险。

23、初发心坚固有二事,于诸众生起真净心:一者安隐心,二者快乐心。安隐心者,为诸众生除不善处,安置善处;快乐心者,贫乏众生无所依怙,能以摄法等心饶益。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一

24、我常常无法面对自己灵魂里的丑陋,这种丑陋或者是一种自私,或者是一种贪婪,甚至是一种龌龊的恶。因此我时时渴望自醒,渴望发自内心的公义。给予和良善。这是一种艰难的自修,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长途跋涉。我必须如此,否则不能使自己的灵魂获得救赎,不能获得安详快乐的人生。